心理健康

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從小,小芯對爸媽的記憶,就是不停地吵架。每次爸媽吵架,她都非常害怕。上小學時,爸媽離了婚,小芯跟著爸爸,離開了媽媽。因為爸爸工作忙碌,將小芯託給爺爺奶奶照顧了一陣子。後來爸爸交了一個女朋友,沒多久他們結婚了,才把小芯接回家。 結婚後一年,繼母生下了一個兒子。對當時已經是小學生的小芯來說,生活變得很不容易。繼母並不是故意的,但剛出生的弟弟總是需要比較多照顧,因此會忽略小芯是正常的。小芯很努力幫忙繼母,例如當繼母忙的時候,幫忙做家事、照看弟弟、做好自己的功課……小芯努力做好她能做的每件事,大人有叮嚀的,她一定做好,大人沒叮囑的,她會主動幫忙,做了許多超過她這個年紀能做的事情。 小芯的爸爸工作很忙,把照顧小芯的工作交給了繼母。不過,當爸爸回家時,十分在意小芯的功課表現。小芯很努力,但覺得自己似乎永遠達不到爸爸的標準,因為她感覺爸爸一直不滿意她的表現。 再加上,有一次奶奶來家裡看弟弟時,看著小芯,突然有感而發:「小芯,你要乖一點啊,你爸爸現在有兒子了,你不乖一點的話,會被送走喔!」   實際上,小芯的內心一直隱隱帶著這樣的恐懼,被奶奶這麼一說之後,她更是戰戰兢兢,努力想要讓爸爸和繼母滿意,做好每一件事情。 對繼母來說,與其說小芯是自己要照顧的女兒,倒不如說是超方便的生活小幫手。因此繼母跟小芯的關係雖然不親密,也還算和諧,一般的生活起居,繼母會照看小芯,提供她需要的物質,而小芯又是一個很會照顧自己的人,因此對繼母來說,並不麻煩。 小芯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她考上爸爸要她念的學校與科系,畢業後,就進爸爸的公司工作,後來,和爸爸很欣賞的、一個爸爸好友的兒子阿哲相親。阿哲的家世、學歷、工作條件都非常好,長相也不錯。小芯想: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白馬王子了吧!於是,小芯開始和阿哲談起了戀愛。 不過,原本看似斯文有禮的阿哲,卻在交往之後,變得十分任性霸道。許多事情,時常要按照他的方式去做,如果沒有順從他,對方就會生氣,而這都讓小芯非常焦慮。 因此,小芯盡量順從、討好阿哲。每次遇到阿哲生氣,小芯都非常緊張,更努力討阿哲歡心,做到他想要的要求;阿哲自然對小芯的順從相當滿意,但小芯卻發現,阿哲的要求越來越多。從希望小芯穿裙子,到「約會時不准小芯穿長褲」;從「希望她注意力多花在兩人的感情上」,到「不准小芯單獨和朋友聚會」。 當小芯感覺到不對時,才發現自己的服裝、外型、交友圈、生活……每一項都在阿哲的控制當中。只要一點不從他的意、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時,對方就會勃然大怒,於是小芯非常害怕,再次順從對方的要求。 而爸爸一直很滿意阿哲,兩方家長也在催婚,但當阿哲的媽媽提出:「因為我們是大戶人家,不希望媳婦結婚之後還出去拋頭露面,希望小芯嫁進來之後,可以專心待在家,不要去工作,也才能好好照顧小孩。」 對於未來婆婆的這個提議,小芯知道自己內心是不願意的,甚至她不是很確定,是否真的想嫁給阿哲。但是爸爸已經替自己答應了這件事,同意讓小芯結婚後就離開公司。 小芯忍不住想,這真的是自己要的生活嗎?   「我必須要順從別人」的恐懼   從小芯的故事中,我們會發現,帶有「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人,對於別人的情緒、需求都是非常敏感的。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天生,也可能是後天訓練的。 天生的意思是,有些人對他人的情緒、需求與非語言線索特別敏銳,這使得他們能夠很快速地了解別人的感受與情緒,且能力上也做得到,就可能會主動去滿足別人的需求。 比如我認識一個朋友,一 群人聚會時,她總是會很快地發現別人的需求,並給予協助。對她來說,這不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而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她能輕鬆地注意到別人的需求,且她覺得遞個餐巾、拿個餐具是舉手之勞,也不會對她產生壓力。     ※    ※   ※   但有些時候,這種敏感度可能是後天訓練的。例如經驗過小芯這樣的童年,生活環境不停變動,主要照顧者也一再更換,小芯一直感受到自己並不安全的危機感,因為主要照顧者可能會更換,且他們對小芯的在意程度並不高,因此,為了獲取安全感,小芯養成了一個很有效的生存策略:聽話。 「聽話」,包含了討好與順從。這個策略,其實與兩種能力有關: 不僅僅是對他人的情緒敏感度高、容易知道他人的需求;也代表著,這個人能做到別人期待的需求,有時候甚至超乎他年紀所該做到,或能做到的。   令人心疼的「小大人」   也就是說,就如同小芯,為了要讓自己能夠「暫時安全」、能夠生存,她努力發展自己的生存策略,讓自己做到超過本身年紀做得到的事情,滿足大人、身邊的人的欲望,成為一個「很方便的人」。 這樣的小芯,就是所謂的「小大人」。成為一個小大人,是小芯當時沒有太多選擇的選擇。這樣的選擇,的確讓小芯有些獲得,但也有很大的犧牲。 她犧牲了可以當小孩的童年,可以被照顧的機會,她成為大人的助手,甚至替代了大人的位置。那些撫育、被照顧、被理解……都離她很遠。 大人沒時間給她,以為她不需要,然後,從未得過這些的小芯,也以為自己不需要。 小芯以為,她的人生,就應該滿足所有人的期待。 而她的內心,也因為那些過往的危機感,導致她習慣在心中裝滿別人的需求,把能力用來滿足別人,而不知道,原來她也有需求,也需要被滿足。   只是,從沒有得過的東西,要怎麼知道自己需要呢? 這或許就是小芯在關係中,最苦惱,也最痛苦的部分。 因為,當一個小大人,最大的犧牲就是:   小時候沒辦法好好當小孩,而長大也沒辦法好好當一個大人。   那種內心恐懼、焦慮所造成的心情擺盪,讓我們一直只能是一個小大人,懷抱著匱乏與不安,扮演著僵化的角色,沒辦法安撫、滿足自己的需求,沒辦法提出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沒辦法保護自己,永遠成為他人的得力助手,但永遠都不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 這樣的經驗,又讓我們自我懷疑,懷疑自我價值,時時感受到內心的匱乏沒有被滿足,而獨自啃噬著不安、獨自傷心著。 對他人情緒的恐懼與被遺棄的恐懼 處在「我一定要順從別人」的親密恐懼中,而什麼會讓他們形成這樣的恐懼,其實有著兩個更大的關鍵點: 如同小芯的狀況。小芯在成長的過程中,學到了自己可能會成為多餘的那個人,因此努力順從別人、讓自己變得有用、不麻煩別人,可以讓自己保有這個家的位置,保有物質照顧的資源,保有自己不被遺棄的條件。 被遺棄的恐懼,的確在「不得不順從他人」的親密恐懼下,更深一層地牽動小芯不安的心。 但還有另一個關鍵點,使得許多人處在「不得不順從別人」、無以名狀的害怕裡,那是:   極害怕別人的情緒會傷害我、吞噬我。   小芯也有這樣的經驗。當很小的時候,面對父母劇烈的爭吵時,孩子很容易把問題怪罪在自己身上,即使那其實跟自己一點關係都沒有。 但那時候的自己,什麼都不能做,這種無力與脆弱感實在是太可怕了,因為這代表我可能是會被傷害的,而這環境不安全,我什麼都做不了,無法保護自己。 因此,學會順從、討好別人,就是小芯用來「管理」他人情緒,讓自己不被傷害的方式。   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   有些孩子,從小必須要面對情緒起伏相當大的家人,甚至有精神與肢體暴力,每個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生存策略,保護自己不被對方的情緒傷害,而帶有「我不得不順從別人」親密恐懼的孩子,則是在當時,學會了「討好與順從」這樣的生存策略,用來安撫那個會傷害自己的人,也用來保護自己。 在我們小時候,十分仰賴主要照顧者,希望對方能成為那個保護我們的人,而在對方保護我們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會:   ■我是值得珍惜、關注的。 ■我是有界限的,可以自我保護的。 ■我可以重視自己的感受與需求,對他人說不的。   這種自我保護能力的形成,對我們至關重大,因為這幾乎是自我價值的來源之一,也是建立自我界限的基石。而當父母、主要照顧者這麼對待我們時,我們就會知道:「我是可以為自己這麼做的。」 但若如同小芯或許多孩子,小時候沒有機會被大人保護,甚至必須保護自己的心,不要被大人的情緒、行為傷害。面對權力、資源都比我們強大的大人,使用「討好」的策略,幾乎是我們能做的最好選擇。 既不會像「戰」一樣,互吵,造成自己的傷害;也不會像「逃」或「僵」一樣,讓我們失去與對方連結的機會,失去資源。 因此,如同我前面所說,「討好」幾乎是一種「戰」的變形:我積極面對問題並解決,但用的是安撫對方的方式。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看到許多能力非常好、優秀的人,卻困在一段被錯待的關係裡。明明他擁有很好的條件與能力,卻只能待著、順從著、討好著。 因為,當我們把自己的能力全部用在別人身上、用來服務別人時,就會被別人的評價與感受、反應給「控制」,會有一種「不得不」的感受,而無法感受到自主與自由。 當我們過度在意別人的需求與感受,而奉獻出自己的心力時,即使再有能力,都會受困於那種「被控制」的感受,而沒有辦法感覺到:自己是有能力的。 因為那些能力不是為了我們自己,它永遠不能被辨識、被肯定,只能在我們做到別人的需求與期待時,讓自己暫時鬆了一口氣,覺得暫時安全了。 也就是說,因為「不得不順從的恐懼」,把力氣用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不會肯定自己的能力,而是帶著焦慮,看著別人的反應、調整自己的行為。當對方的情緒穩定了、臉部表情放鬆了,我們才覺得自己「及格」而鬆了一口氣。 不管多努力,做得多好,都不會覺得自己很好,只覺得暫時安心,暫時及格。 這也讓我們沒辦法肯定自己的能力,建立自己的價值,因為我們的心,總懸在別人身上,我們的能力,總用在他人身上。 而自己,變成精神上很窮很窮的一個人,內心會覺得匱乏、憂鬱、自我懷疑,也是非常正常的。     ※    ※   ※   當童年時為了要長治久安的生活,或是為了暫時的安全感,必須不停順從別人時,會讓人感覺不到自我,甚至會懷疑自我的價值;而有些時候,即使從小經驗到照顧者對我們有足夠的關注,卻可能會被對方的關注壓得喘不過氣,深深感受到自己被控制的感覺,那種「對方口口聲聲說為我好,我卻感覺不到好」的感受,會困著我們,讓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懷疑與掙扎。 到底是要靠近你,被你控制?還是要遠離你,讓自己安全不要被傷害?那種「想親密,但靠近了就會被吞噬自我」的感受,形成對愛的複雜心情與矛盾,就這樣體現在長大之後的親密關係中。   ▍ 本文節錄自  周慕姿《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財經企管

不能或不願扶養年邁父母有罪嗎?

  子女奉養父母天經地義,連法律也規定,若成年子女對父母親不聞不問,可能構成遺棄罪。但如果因經濟因素,或父母在子女未成年時沒有善盡扶養責任,情形是否會有所不同呢?   年近80 的王先生長年居住在中國,3 年前經商失敗後返回台灣,近來因罹病且已無積蓄,生活出現困難,引起鄰居及社福單位關切。王先生的3 個兒子中,僅長子偶爾探視,提供少許生活費,其餘2 子都沒有回應,王先生友人得知,建議不排除採取法律行動,迫使孩子出面照顧扶養。   長子聞訊,向父親友人解釋,3 兄弟自幼遭父親冷落、毆打,全靠母親工作扶養長大,父親前往中國後長期失聯,事隔多年如今突然出現要求扶養,相當尷尬。王先生長子表達僅願意提供若干生活費,另兩位弟弟經濟能力有限,還要輪流照顧臥床母親,也不打算接濟扶養父親。王先生友人仍不放棄提告,令長子相當困擾。   「養兒防老」是多數人的觀念,但子女成年後是否真會孝順父母,沒人說得準。如果子女已經長大成人且有工作謀生能力,卻不照顧父母親,或者是完全不聞不問,是否違法? 針對這類情況,依照《民法》,子女原則上應負擔扶養義務。《民法》第1114 條第1 款規定,直系血親相互間負扶養義務,因此,子女依法須對父母負起照顧責任。 雖有不少民眾認為,在父母生活困頓的情況下,才須負起扶養義務,但《民法》第1117 條載明:「受扶養權利者,以不能維持生活而無謀生能力者為限。前項無謀生能力之限制,於直系血親尊親屬不適用之。」換言之,侍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只要他們發生不能維生的情況即應扶養,而無須達到無謀生能力的程度。 從本案例來看,實務上常見子女主張父母親還有房產、退休金等資產足以維持生活,而主張不須付扶養義務,但仍應視實際情形而定。比如父母親房產僅為自住,無法強求其有足夠經濟來源,且退休金或政府補助又無法滿足最低生活水準,則仍須給付父母必要生活費用。 但若依照案例中的長子所說,兩個弟弟經濟能力有限,則可以主張貧困抗辯,提出薪資收入、年度所得、財產總額及貸款紀錄等有利證據證明收入不穩定、身負債務或是尚有其他扶養親屬(例如案例中臥病在床的母親)而無能力等,以減輕扶養負擔。   兒時未受父母妥善照顧 成年後可免除扶養義務   值得注意的是,為人子女如果未盡扶養義務,亦可能構成《刑法》上的遺棄罪。提醒民眾,依《刑法》第294 條規定:「對於無自救之人,依法令或契約應扶助、養育或保護而遺棄之,或不為其生存所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者,處6 月以上5 年以下有期徒刑。因而致人於死者,處無期徒刑或7 年以上有期徒刑,致重傷者,處3 年以上10 年以下有期徒刑。」 除了處罰積極的遺棄行為外,如消極的不履行扶助、養育、保護義務,而造成父母親孤立無援、面臨生存危機,也會面臨遺棄罪的罰責。 不過,在王先生這個案例中,依照王先生長子的陳述,幼年時遭父親不當對待,導致兄弟對父親的排斥,法律上也有規定,子女可主張免除及阻卻遺棄罪成立的例外規定。 《民法》第1118 條之1 規定,如父母自小有重大虐待或傷害情形,或是無正當理由均未盡扶養義務且情形重大,得免除子女之扶養義務;《刑法》第294 條之1 則規定,如父母親曾有侵害生命、身體、自由、妨害性自主等犯罪行為,或未盡扶養義務持續逾2 年等情形,則子女縱使未對其提供必要之扶助、養育或保護,行為仍屬不罰。案例中,如果王先生一旦提出告訴,其3 名子女或許可以上述理由在訴訟中抗辯與主張。 至於在一般正常子女扶養照顧父母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有任何一位手足不盡扶養義務者,依照《民法》第1115 條第1 項第1 款規定,其他人可對其依不當得利請求返還代墊之扶養費用,但須注意請求權時效為15 年。   ▍ 本文節錄自 建業法律事務所《早點知道就好了:頂尖律師教你51個超實用金錢法律常識》
心理健康

提升決策力 別在小事浪費時間

  小到日常生活,大到就讀哪所學校,選擇什麼愛人、朋友、職業,以及涉及個人或企業生死存亡的事項,我們無時無刻不在做選擇。選擇本質上是機會和成本的加減、是收益和風險的加減。 一個好的決策順應天時地利,能夠造就人和,甚至有扭轉現實的能力。善做決策者,總在做輕鬆的抉擇,不善於做決策的人,無法站在核心優勢上看待決策,也不承認決策需要理性、需要反省,他輕而易舉地做出後悔莫及的決策,一個不善於做決策的人的悲劇在於,他一生可能都在重要的路口做出錯誤的選擇。如何做出正確的決策?在這本書中作者分享了他觀察到的成功者經驗。   做錯決策果斷停損 透過反思打破偏見   第一,決策力也是一種資源,因此要減少在非關鍵事務上對決策資源的消耗,比如每天吃什麼、穿什麼,看什麼電視節目,在這些小事上決策的浪費,大幅地消耗了我們在關鍵事務上的決策能力。擁有決策能力的人,不是頻繁出手爭取小機會,而是在等待著重大機會。 第二,一定要做決策偏好者。決策頻率可以發展出決策能力,一個人越頻繁地做決策,越善於做決策。查理.蒙格說,好企業和壞企業之間的區別在於,好企業會一次次地做出輕易的決定,而壞企業會一次次地做出痛苦的決定。 第三,決策與執行力不可分割。一個好的決策者,要讓執行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一個目標和動機都能統一的團隊,執行力不會有根本的問題。 第四,真正的決策高手,不會在錯誤的決策後想方設法挽回損失,而是會果斷轉身,及時停損。決策高手不是總在做對的決策,他反而會不斷認知到他總是可能在決策上犯錯。但決策能力的提升,很多時候是在對局之後的復盤。透過反省, 可以很好地回顧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檢驗決策品質。反覆反省,可以打破先入為主的偏見,提高決策水準。   避免情緒干擾 整合資訊理性判斷   第五,決策能力強的人,在不帶有情緒的狀態下做出決策。無關緊要的決策憑直覺可以做出,重要的決策必須整合所有的資訊、認知、資源和注意力、理性去完成。一旦受到情緒的干擾,常常就會做出錯誤、不可收拾的結論。 決策能力強的人偏好風險,但又對風險管理遊刃有餘。決策能力強的人常常朝最好的方向努力,但始終著眼於為最壞的可能做準備,即永遠有Plan B(B方案)。決策高手不會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不會孤注一擲,也不會在決策錯誤後再後悔莫及。一個真正的決策高手,不會習慣性用後悔這些情緒來消耗自己的決策力。 第六,一個真正的決策高手不相信有完美的決策。他會將決策當作一個系統性的工作去完成:蒐集什麼情報,如何避免個人偏好,邀請什麼人來參與決策;在無法做出決策的時候是等一等,還是向比自己優秀的人求助;如何保證原汁原味地執行……都在決策的框架中。 決策和認知一樣,是理性和行動合一的結果。就像一個流行歌手, 觀眾聽到的不僅僅是他本身的歌聲,更重要的是他的歌聲和麥克風在一個舞台上最終呈現的效果。 最重要的是,善做決策者,總是做容易的決策,不善於做決策的,總是輕易地做出決策。   ▍ 本文節錄自  侯小強 《靠譜:人生突圍的132條自我提升指南》
財經企管

中小企業轉型的策略與挑戰:BCG顧問的視角與框架

  顧問,今年我們要邀請你輔導主題之一是雇主品牌的打造。我們知道雇主品牌的打造不是一蹴可幾的,但總要有個開始,我們自己也有先做一些功課,我們發現坐辦公室的員工,與在產線工作的員工,追求的目標是不太相同的,若整個公司要訴求共同的雇主品牌,很難兼顧不同性質員工的需求。 我最近閱讀了《BCG破解轉型的兩難》,這本由商業周刊出版的書籍提供了一種思路:「對不同類型的人才提出不同的雇主品牌訴求」。這本書收集了BCG顧問對11家知名中小企業的訪談記錄,通過這些訪談,我們可以淺顯地了解這些企業的概況,以及它們在經營管理上所面臨的挑戰,還能獲得BCG顧問的專業建議。 同為顧問,這樣題材的書是很吸引我的,不論是了解企業主在想些什麼、遇到什麼問題及站在顧問角度會給予什麼樣的建議。剛看到這本書時,是受到書名”轉型的兩難”所吸引,以為談的是BCG顧問如何解決企業在轉型過程中的種種問題,但仔細一看才發現,書中談的轉型是事業層級及功能層級的轉型,而非我所理解的企業層級的轉型,這與我的期望有點落差。此外,我也將這本書與黃日燦律師的《企業創生》進行了對比,後者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更深入地探討了大型企業的轉型過程。然而,《BCG破解轉型的兩難》因其獨特的顧問視角和實用的建議,仍顯得非常有價值。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仍是有許多讓我頗有收獲的地方,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一、組織能力要跟得上成長目標與速度   在綠藤生機的案例中,公司快速成長,但發生組織能力跟不上成長速度的問題。在案例中BCG顧問提到,需要強化組織能力,並建議可從四大面向,分別是一、流程;二、工具;三、管理、四、能力著手,並視狀況訂定強化優先順序。這也讓我在思考,我在協助企業擬定成長策略、創新商業模式後,後續組織能力的強化,我還可以做些什麼事。   二、針對不同人才,應該訴求不同的雇主品牌   在iKala的案例中,BCG顧問提到針對不同人才,應該訴求不同的雇主品牌。這觀點我很認同,只是這樣的觀點,落在中小企業上,卻是深具挑戰的事。許多中小企業可能連人資都沒有,雇主品牌的任務還是現有不同職務的人兼著做的,在這種條件下能夠塑造吸引人,並且一致的雇主品牌已著實不易,更不用說還需要針對不同的人才,打造不同的雇主品牌。但BCG顧問給的建議若是針對大型企業,這建議是合理的。   三、從賣課程到賣結果,以終為始重新設計商業模式   在ALPHA Camp的案例中,主要討論從銷售線上課程給學員,轉變成幫企業培養需要人才的商業模式轉變。在這過程中以終為始,重新定義什麼是結果,並依此結果重新調整目標客群、價值主張,甚至是服務的項目等。這案例也刺激了我很多的思考,我究竟要持續完善現有線上課程的學習體驗,亦或是改以賣結果為發展方向呢?就我現在的講授主題創意、創新、創業,該如何界定最終的結果呢?   四、要創造企業文化最好的方法是先改變行為   在CoolBitx的案例中,討論的重點之一在於組織越來越大時,如何保持組織的創意活力?CoolBitx的做法是透過行為、環境與制度來引導創意,透過每天的創意分享活動,及同儕的壓力來激發創意,並從日常的行為開始,逐步打造創新的企業文化。這個案例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案例。   綜合以上,「BCG破解轉型的兩難」一書是在談企業在事業及功能層級,如何解決轉型問題的案例參考書。除企業主點出轉型相關的問題點之外,也得到從BCG顧問視角,所提供的建議做法與框架,值得推薦給在轉型路上遇到阻礙的企業主,負責推動轉型的主管及講師顧問們參考學習,這是本您可以放在書桌前的參考書。   筆者簡介 劉基欽 勉覺創新管理顧問有限公司顧問。專長為創意創新創業。曾多次前往美國學習創新方法論,回台在地化後,透過寫作、演說、培訓與輔導模式,推動企業持續透過創新而有機成長。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徐瑞廷 《BCG破解轉型的兩難》
最新公告

11/20 金流系統維護公告 (11/21 已新完成 所有付款方式皆可正常使用)

* 2023/11/21 更新 : 金流系統已完成更新,所有付款方式皆可正常使用 * 親愛的用戶, Pubu 所配合之金流服務於 2023 年 11 月 21 日 (二) AM 02:00 - AM 6:00 AM開始進行更新與維護,維護期間,一鍵購買、線上刷卡、超商付款、ATM 轉帳功能將暫時無法使用,但仍可透過 LINE Pay、PayPal、儲值金帳戶或 App 儲值消費,其他閱讀功能皆可正常使用。 造成您的不便,敬請見諒。 Pubu 營運團隊 Dear Customers, Our payment service provider is undergoing system maintenance on Nov. 21st, from 02:00 AM to 06:00 AM (UTC+8). During the maintenance period, some of our payment methods including credit card, merchant payment, and one-click payment will be temporarily unavailable. Though LINE Pay, PayPal, Gold-Redeem and In-App Purchase are still available. We apologize for any inconvenience caused. Pubu Team
文學小說

【書評】接納生命中的不正常,留下最獨一無二的印記

  《一個看似正常的家庭》:接納生命中的不正常,留下最獨一無二的印記 《一個看似正常的家庭》是一本瑞典的驚悚懸疑小說,描述一個由感性的牧師亞當、理性的律師烏芮嘉與直爽率真的青春期少女史黛菈組成的中產階級的家庭,在捲入一起中年男性的謀殺案後,生活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故事由三個視角組成,給予家庭中每個成員足夠的篇幅。作者巧妙地透過單一視角的狹隘性,增加事件的懸疑氛圍,使讀者得在每個成員破碎的喃喃自語中猜測事件的真相。整體敘事充滿情緒化的敘事手法,故案件的進行較為緩慢,需要足夠的耐心閱讀,但第一人稱的寫作方式卻有強烈的情緒張力,各個角色也鮮明立體。在回憶、調查過程與法庭宣判間,交錯的情境避免過於單一的畫面,而真相的揭露在情緒的渲染下更為驚人,每個轉折都能讓讀者驚呼連連。 在故事裡,我讀到四個與生活相關的議題。   首先,是美好表象與真實生活的差異。所有人都希望,生活同在社交媒體上看見的貼文,充實、光明且順遂,亞當也是這樣想的。但那些貼文只是所有人展示給外人看的美麗封面,書頁裡才是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活,是史黛菈的青春期叛逆,是烏芮嘉的婚內出軌,也是我們平日裡關於升學、關於病痛或關於人際交往的所有不順遂。當我們追求外在的封面,而忽視內在的內容時,就如同亞當追求著做為牧師的體面,用「我為你好」的情緒勒索單方面的控制女兒,不僅得不到期待的結果,更會導致家庭關係的迅速惡化,如同史黛菈越發激烈的反抗,甚至轉身離去。當我們放棄追求所謂的「正常」,而是接受自己與家人不完美的模樣,才能和家庭產生最真實的連結,並得到充滿情感的真實生活。 其次,是一個人為了愛願意做出的巨大犧牲。書中有一句激烈卻動人的話;「在一個人來世上的那一刻,另外兩個人就成了父母。我們對子女的愛並不歸法律管束」。整本書都在展示父母願意為子女做出的妥協,甚至包含對自身信仰的違背。我認為,這樣的情感並不侷限在父母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子女對父母,以及伴侶之間都能產生這樣強烈的情感。撇除對法律的違背這點,在生命當中,我們需要找到一個能夠讓自己給予強烈情感的基石,也需要一個願意給予自己強烈的愛的避風港,如此才能更加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 第三,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懷疑與期望融入社會。書中,始終格格不入的史黛菈在各個心理學書籍中尋找符合自己的標籤,她說:「只要你知道很多人也在面對同樣的問題,你就會變得比較好受」。這是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自我懷疑。我們害怕標新立異,面對自己與社會的差異時,深怕自己做錯。於是我們尋尋覓覓,在書籍或親友路人身上,尋找共通點,急著為自己貼上標籤,找到一個所屬的群體。但,這樣的急迫其實代表著不自信,我們應該放下標籤,接受自己的獨特性,接受自己的「不正常」的那個部分,那是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留下最獨一無二的印記。   最後,是路人的正義。面對仍在調查中的案件,教會的眾人半強迫性地請亞當休假,街坊鄰居也避之唯恐不及。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真相尚未查明,社會大眾往往已靠著媒體上片面的訊息與自身的想像做出決斷,在現實生活或匿名的網路上給予當事人莫大的壓力。我們永遠需要謹記,所有的事件都是無罪推定,未了解全貌的人們,何來做評斷的立場呢?在真正了解事情的真相時,任何急切而偏頗的發言,都可能造成更多無可避免的傷害。 這個故事之所以動人,是因為它可能發生在所有人身上。作者寫出每個家人晚歸的日子,那些輾轉難眠的不安,也寫出為了家人,我們能夠做到什麼程度。這是一個步調緩慢而情緒滿載的故事,讓我們跟著峰迴路轉的案件,看看一個與我們同樣看似正常的家庭,「不正常」的經歷。   筆者簡介 林子 我以文字為食,春夏秋冬皆如此。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馬提亞斯.艾德華森《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
文學小說

【書評】言情小說沒有告訴你的警世寓言

  《誰叫她是笨女人》是作家姬野薰子改編自2016年的,「東大生強制猥褻案」,東京大學的幾名男學生將別校女生帶至房間脫光、強吻、侮辱。    作家以此為骨,為其添上血與肉,讓加害者與受害者不單純只是被標籤壓扁的A男與B女,而是神立美咲與竹內翼,兩個家庭背景、生活環境截然不同的人;兩條平行的故事線,慢慢匯聚成一條。這場照著「boy meets girl」言情小說設定的戀情丟到現實中卻沒有善終的可能,諷刺地迎來一個殘酷而醜惡的結局。   作者並未廉價的消費這個社會案件,以煽情、暴力、色情,勾起人心中的邪惡念想與慾望,反而筆觸異常平實,以第三人稱視角冷靜的敘事,描寫著暴風雨前的平靜,尤其著力於角色的刻畫與心理活動:   神立美咲是平凡的橫濱家庭的長女,安分守己的普通女孩,因為在純樸善良的家庭與社區長大,對人也懷抱著溫柔純粹的善意,考試前依然會幫忙整理家務與照顧弟妹,隨身攜帶的化妝包只有眉線筆與唇膏。   翼是菁英主義家庭的次子,下課回家吃的是母親親手用有機蔬菜製成的營養點心,要睡覺有乾淨的床單,在T-shirt領口鬆開前就有新衣添購,被妥善照顧著,無須費心生活,只需專心在學力考試與校園生活的男孩。     作者不吝於使用大量的細節堆砌出角色,成功雙方形象栩栩如生,也更讓人深感不管是加害者與受害者的日常面貌,似乎皆與你我無異。   這也是對女兒們的警世之書。身為與美咲一樣在「出生於單純家庭,人生初期多遇到良善他人的女性,對於脫逃陷阱與圈套完全不拿手」的筆者,在閱讀過程中頻頻冷汗直流,如張亦絢的推薦序所言,本書精準地抓住了當代普遍年輕女孩子的弱點:「因為心中沒有惡意,自然無法讀懂惡意;就像沒學過拉丁文,聽到拉丁語的淫穢詛咒,仍會微笑以對」。   在女孩們睜著天真的眼波流轉,摸索著可愛的愛情之時,社會那些潛伏的惡意已在角落蓄勢待發,只等待時機成熟,狠狠撲上,在獵物們驚恐地發覺不對勁之前,獵物被咬住頸動脈,鮮血噴濺,一切皆已無可挽回。這樣的「笨」在家世背景富裕、教養優秀的女性身上會轉為父權最鍾愛的清純可人,而在沒有強大的背景撐腰下的一般女性,就只是原罪,足夠讓世人對她們潑髒水,進行蕩婦羞辱。     不同於在善惡對立的故事中,讀者易於將自身投射於受害者,而加害者完全被激化成妖魔鬼怪,放逐與讀者的理解之外,本書的加害者更像是基於「平庸的邪惡」塑造而成。   漢娜鄂蘭曾以此名詞描述二戰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艾希曼固然殺人如麻,本身卻對行惡一事毫無主觀意識,甚至在他眼中的自己也不過是庸庸碌碌、隨波逐流的普通人。作者筆下那群販賣女大生私密照的東大生,或許也是秉持著相同的思想。對他們來說,反正那些女性本身也是抱著攀龍附鳳的心態,「看見東大生就想張開大腿」,自己只是順應著父權社會的福利撈點好處,何罪之有?   也正因如此,儘管書中多次強調他們具備著「考上東大的優秀腦袋」,他們卻對社會的劣性毫不反思地照單全收,在烏煙瘴氣的環境中樂於一同興風作浪。他們雖精於算計,在事發後可以冷靜的泯滅證據,卻缺乏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同理能力,畢竟「深入探究內心的感受,就可能無法順利考上東大」。   比起將加害者妖魔化成人間失格的魔鬼,作者細細地刻畫他們的日常生活與成長軌跡,讓這些男孩在慢慢壞掉之前,貌似與讀者們無異。這個寫法,或許更符合這個道德模糊、黑白揉合的現實世界,也讓整個故事更具備警示性: 一不小心,我們是不是也可能變壞?   全國席捲的metoo、韓國的N號房、前陣子在台灣藝文圈與演藝圈沸騰的性騷擾事件,都在在提醒了我們世界需要改變。隨著性別意識漸起,我們是否也已經意識到這些刻板化的加害者與受害者,背後也有更多元的面貌。我們是否已準備好去面對加害者與受害者?是否已能理解加害者是如何變壞? 為何變壞? 我們又要如何叫孩子們在保持善良的同時又不會淪落於有心者的獵物? 小說或許沒辦法提供解法,卻是一個契機,如何讓幫助每一個神立美咲避開陷阱,阻止每一個竹內翼鑄下大錯,是在闔書之後,我們無法停止思考的。   筆者簡介 浮游 在大千世界中載浮載沉 對未來既憂且懼 渴望自由卻又作繭自縛 欲奮力一搏卻又疲憊不堪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姬野薰子《誰叫她是笨女人》
心理健康

【書評】一段「深潛」旅程,思考何謂「值得活的人生」

  21世紀是自由主義盛行的時代,鼓勵人們自由地活出「自己的樣子」。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從宗教、性別到倫理觀,都不再有強硬的定論。可以說,我們活在準則模糊的時代:唯一的準則就是—自由。 如果你和我一樣,發現自己已不再受學校、家庭、甚至傳統規範的束縛,可能會覺得以下的經歷不太陌生:拼命追求外在價值認同的成就、一段時間後突然醒悟到其實是要只有自己能決定自己的人生。於是開始思考自己喜歡什麼、做自己想做的事。又過了一段時間,卻越發不能停止懷疑:「隨心所欲」的「自由」真的是最正確的生活方式嗎? 有沒有某種「準則」比起隨心所欲的自由更值得我們追求呢? 僅此一次的人生,究竟應該活成什麼樣子?   對18世紀哲學家康德而言,「自由」代表的意義可能和現代人想像的大不相同。康德眼中的「自由」,是指人能憑理智選擇正確的行為,而並非出於自身好惡的驅使,意即我們不說謊只是因為「誠實」是正確的準則,而非因為說實話使我們內心舒坦。當我們思考如何過人生時,將面臨同樣的問題: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我們「想」這麼過、還是因為我們「應該」這麼過? 當我們思考人生時,我們也可以從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得到啟發。「目的論」強調財貨的「目的」,例如小提琴的目的是演奏音樂、庖刀的目的是烹龍炮鳳,因此,最好的小提琴應該給技巧最出神入化的演奏家、最銳利的庖刀給廚藝最鬼斧神工的主廚。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作為「人」的「目的」是什麼?怎麼樣的人生才能夠滿足這個「目的」?   如果你也正在思索關於人生應有的模樣,歡迎你一起來上這堂《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Life Worth Living)》。三位學者在耶魯大學開了一門課名為「值得活的人生」,並將課程成果集結成為本書。顧名思義,這本書邀請我們思考值得我們追求的繁盛人生是什麼模樣,也帶我們穿越時空,和古今中外的哲人們一起思考:孔子眼中的天道、佛陀追求的悟道、亞伯拉罕跟從的上帝、邊沁追求的樂趣……看似南轅北轍,但其實都是對人生終極價值的思考。 「什麼是值得活的人生」這個問題實在太龐大、太難以一蹴而就,因此,就像將物質分割為組成其的分子一樣,這本書將「什麼是值得活的人生」分割成許多小部分,讓我們得以從小單位開始思索。為了要跳脫自我的渴望、以免落入「什麼是我想追求的」的陷阱,我們要往內心層層探索:我們首先從「反射性模式」警醒,這是思考的起點,接著經歷「反應性模式」、「自我覺察」,最後達到「自我超越」。這個過程會向我們提出許多問題:我們的所做所為是否有順利讓我們逐漸向我們渴望的事物靠近?我們渴望的事物是什麼?為什麼?那真的是我們所渴望的嗎?那真的是值得我們渴望的嗎?我們真正應該追求的是什麼?書中將這個過程比喻為一趟「深潛」:我們離開溫暖舒適的海面,向水壓與酷寒包圍的深海一路下潛;幽暗又闃然的海底令人不安又不適,但唯有在最深的海底──也就是「自我超越」的階段,我們才可能觸及在我們之外的真理。 「什麼是值得我們追求的」是一個完整的人生願景,我們透過思考一些較小但較具體的問題逐漸向它靠近:我們向誰負責?我們的道德責任範圍有多大?怎樣算是「美善」的人生?環境對我們來說重要嗎?樂趣有高低之分嗎?快樂是最重要的事嗎?痛苦與憂傷之於美善人生是不必要的嗎?他人事務與己身事務有優先順序之分嗎?……這些較小的問題,就像構成人生大哉問的「營養素」,而它們可以被歸為三大類:「我們該如何生活」、「我們該期盼什麼」以及「美善人生是什麼感覺」,這三者將互相調和、形成完整的「值得活的人生」。   第一次讀到宮澤賢治老師的詩作《不畏風雨(雨にも負けず)》時,在全篇樸實卻洗鍊的詩句最後,我被詩末堅定如山岳、溫厚如河海的人生告白深深震撼: 「我想成為(そうゆうものに)/像這樣的人(私はなりたい)」   除了被真摯的詩句打動,我也對詩人表露信念時那毫不遲疑的態度萌生強烈的憧憬:詩人將他細心思索而得出的「值得追求的人生方式」刻劃在《不畏風雨》的字裡行間,而我,想成為像詩人那樣能毅然說出「我想成為像這樣的人」的人。為此,讓我們一起開始讀《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踏上一段向內心探索的「深潛」之旅。   筆者簡介 旭 貝多芬因病失聰的時候,所有人都對他說聾子當不了音樂家。 還好貝多芬沒有聽他們的。   樂寫團隊 樂寫是什麼? 樂寫是一種態度。樂寫是熱愛創作,樂於分享。樂寫是編織文字,傳遞體驗。樂寫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再寫萬言書。樂寫是遊戲化學習。樂寫是看得見進步。 我們是樂寫團隊,您寫作路上的同伴、導師與朋友。 樂寫官網:https://cowrite30.com/   ▍ 本文節錄自 米洛斯拉夫.沃弗《耶魯大學的人生思辨課》
顯示更多